开云手机网页版登录界面


锦医附属一院普外科大肠一病区成功完成腹腔镜下Kimura法保脾胰体尾切除术

日期:2022-10-18 浏览次数:

近日,开云手机网页版登录界面普外科大肠一病区团队在陆航主任的带领下,成功实施腹腔镜下Kimura法保脾胰体尾切除术。目前,患者已经顺利出院,恢复良好。
  59岁的曹先生,最近在外院行肺CT检查时发现胰腺尾部占位性病变,最大直径3.3cm左右(不伴有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进一步行腹部增强CT提示胰尾囊实性占位,考虑囊腺瘤可能。
  为寻求进一步的诊治,在家属的陪伴下,曹先生经过多方辗转来到开云手机网页版登录界面普外科大肠一病区就诊,陆航主任阅片后经过评估果断收入院。针对曹先生的具体情况,陆航主任初步建议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传统的观点多主张对胰体尾病变行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但联合脾脏切除术后存在凶险感染、左上腹膈下脓肿、血栓形成和免疫力低下等风险。
  正确认识保留脾脏功能的胰腺体尾部肿瘤切除术
  脾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其主要功能包括:免疫及抗肿瘤功能,其内含有大量免疫细胞。具有造血、滤血、储血、毁血、内分泌功能,产生、储存VI因子。有研究表明,约有50%的脾被无辜性切除。切除脾后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感染血液高凝状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增加。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和对脾脏功能的进一步认识,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切除术(spleen-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SPDP)因其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开始逐渐引起重视。目前,提倡对于胰体尾部的病变边界清楚,脾脏本身没有病变的良性、交界性或低度恶性病变,可以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具体说来,对于一些胰腺体尾部良性肿瘤(如囊腺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低度恶性肿瘤(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和一部分符合肿瘤学治疗指征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可将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作为首选。
  避免无辜性切除,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曹先生入院后,经过一系列完善的术前检查,倾向于良性病变,至于能否成功施行保脾手术,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保留脾脏功能的胰体尾切除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完整保留脾动静脉的Kimura法;第二种是不保留脾血管,仅保留胃短、胃网膜左动静脉为主的侧支循环系统以保证脾脏血供和回流的Warshaw法。Kimura法作为SPDP的首选方法,适用于胰体尾病变与脾血管易于分离、脾血管完好或可行修补者,其优势在于完整保留脾血管,避免出现术后脾脏血供障碍或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很高,手术时间也更长,且易损伤脾脏血管导致出血。而Warshaw法适用于脾动静脉保留困难(如脾动静脉损伤无法修补、胰体屋部实质与脾动静脉粘连紧密而无法分离)的案例,该法保留了脾脏血供的侧支循环以维持脾脏的生理功能。相比于前者,Warshaw法具有操作风险和难度降低、手术时间较短、出血更少的优势,但脾梗死、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普外科大肠一病区团队就患者病情展开讨论,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最终决定行腹腔镜下Kimura法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朱玉峰副主任与家属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详细交代了首选治疗方案及替代方案,帮助患者及家属打消了疑虑和担心。
  术后脾动静脉显示正常、脾脏无缺血
  普外科大肠一病区团队在陆航主任的带领下,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在第一手术室和麻醉科的积极配合下,凭借娴熟的操作技术和默契的合作,成功完成了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手术顺利结束,术中没有伤及脾动静脉,脾脏血供良好,术中出血约50ml。术后数次复查血常规、生化、引流液淀粉酶及腹部CT均未见明显异常,且未出现胰瘘、胰腺残端出血、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腹腔脓肿等并发症,术后7天,恢复良好的曹先生已出院至家中休养。
  开云手机网页版登录界面普外科大肠一病区团队一直在微创手术领域持续探索创新,成功完成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是团队成熟开展微创胰腺外科手术,为广大患者造福实现有效探索的标志。未来,团队将继续在力求保障患者长期获益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理念、新技术,助推微创手术高质量发展,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